格局变动 看佛山陶瓷产业如何凤凰涅盘

       作为“南国陶都”、“中国陶瓷名都”的佛山,在中国的陶瓷行业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制陶工艺源远流长,有700多年历史,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
  佛山,位于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之一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地处亚太经济发展活跃的东亚及东南亚的交汇处,东倚广州,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
  作为“南国陶都”、“中国陶瓷名都”的佛山,在中国的陶瓷行业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制陶工艺源远流长,有700多年历史,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5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
  30年铸就佛山金字招牌
  上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企业在全国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而迅速发展壮大,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90年代初,佛山陶瓷迎来了又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短短十余载,该产业经历了从固守传统到改革创新的巨大变迁,佛山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出口基地,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如今,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沉淀与蜕变,佛山云集着全国90%以上的知名陶瓷品牌,所产陶瓷占据了全国60%以上的市场。无论在产品质量还是技术开发等方面,佛山陶瓷企业一直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在全国陶瓷产业发展中起着引领潮流的积极作用。
  从2007年开始,佛山陶瓷进入新一轮转型、升级发展阶段。目前,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产能分别占全国的17%和6.3%,陶瓷装备和色釉料产值分别占全国的80%以上和50%以上。佛山陶瓷出口产量占全国70%,出口金额占80%。佛山陶瓷内销市场广阔,产品覆盖全国100%的建材市场。佛山陶瓷是全世界产量最大的区域品牌。
  佛山陶瓷创造了高效率、低成本的中国墙地砖生产模式--“佛山制式”。上世纪90年代末诞生的大压机、百米卧式干燥、两三百米辊道窑组合生产方式一举颠覆了传统的立式干燥、小窑炉生产模式。佛山具有完整的陶瓷产业链,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是全国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陶瓷产区。
  此外,佛山还培育了“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中国(石湾)陶艺文化节”等知名展会,拥有展贸面积合计18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合计1900家的五大陶瓷专业市场,拥有创意设计产业园2个,陶瓷检测、科技服务、技术培训等公共平台8个,陶瓷专业平面媒体和综合信息网站9家。
  “陶瓷兴、佛山兴”,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佛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佛山抢占先机取得区位优势的成功经验之一。
  环保促使行业转型升级
  在高速发展的背后,环境污染成为了佛山陶瓷产业的首要痛点。2007年,佛山市全面启动了污染治理政策,80%陶瓷生产企业面临“外迁”,对陶企、对行业多少都参杂着不少艰难与痛苦,但从实际结果整体来看仍是赢面为主。
  首先,从政府层面看,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没有影响到佛山当地的整体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而明显减少了“十一五”期间佛山当地节能减排任务指标完成的压力,而接受佛山陶瓷产业的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多的招商引资机会,推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有些政府层面做了有点过头,在佛山给陶企施加了极大的压力,陶企没有足够的过度与缓冲,不少转移陶企生产销售衔接不畅,因而蒙受很大损失,而外地政府有些地方由于招商引资心切,对投资的陶企在环保方面没有提出应有的要求,而造成建陶生产对当地环境有些影响,因而有“转嫁污染”之嫌其次,佛山陶瓷转移了80%的陶企,并非转移了80%的产量与产能,佛山陶瓷仍然是名闻遐迩、有口皆碑,而在这个过程中,佛山陶瓷转移在全国各地投资几百亿,圈地数万亩,实现了佛山陶瓷在全国的全面扩张。
  最后,佛山陶瓷转移扩张的本质是应市场经济发展之需,由于建陶产业是一个泥土沙石资源消耗型、运输物流量极大的的产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及限度时,生产制造区域化与产品销售区域化将是必然之趋势,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才有了佛山陶瓷产业转移与扩张,而广东省的“双转移”政策与佛山当地的产业“整治提升”只是在其中起到了推波逐澜的作用,当然大大加快了佛山陶瓷转移扩张的进程,缺憾也就是没有做到循序渐进,使整个佛山陶瓷转移做到更加有理有序有章有法。
与此同时,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扩张过程中,佛山陶瓷的营销与总部建设也在不断地加强与扩张之中,就佛山本地来看,无论是原有的中国陶瓷城、华夏陶瓷城及国际陶瓷展览中心,还是“十一五”期间建设的总部基地、瓷海国际,不仅直接扩大提升了佛山陶瓷的展示水平,而且吸引了不少外地陶企将总部或营销总部转移到佛山,佛山陶瓷作为全国建陶产业中心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从宏观层面来看,佛山陶瓷的转移与扩张在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全国建陶产业的发展与进步,佛山陶瓷不仅仅是在转移中扩张,在扩张中转移,而且是在转移中发展,在扩张中进步。
  外迁探寻总部经济之路
  伴随着陶企的大规模转移,固然将佛山陶瓷这一金字招牌打响全国,但是仍存在着诸多内有外患,也为佛山陶瓷产业的“总部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
  陶瓷业本质上是一个资源型、传统型的制造业,虽然佛山陶瓷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而且这个产业链很长,并显示出产业集群的优势,但所有的配套产业、服务行业都是围绕生产制造这个环节所展开的,并且是一个由弱势个体所形成的强势群体产业。如果把制造环节外迁,与之相配套的相关产业要素必然会向外转移,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就研发而言,陶瓷企业的新产品试制,无论是来自装备的进步还是材料的更新,都需要结合当地的陶土资源在生产线上进行小试、中试,才能够最终投入生产。而总部基地的研发,显然脱离了试制的环境与条件,使研发变成空中楼阁;就物流与展示而言,随着新产区的崛起,将会逐渐围绕生产基地形成新的区域物流与展示中心,而不可能将外产区生产的产品必须通过佛山这样一个总部其地才销售出去。随着外产区规模的逐步扩大,配套业与服务业等产业要素必然会向着制造这个主环节靠拢,如研发、设计、物流、信息、质检、认证、广告等配套产业,并由此形成新的产业链。
  与此同时,佛山陶企外迁后,“三山两江一海”的传统中国建筑陶瓷产业格局逐渐打破,包括江西高安、辽宁法库、河北安邑在内的十多个颇具规模的建陶产业基地迅速崛起。景德镇、德化、潮州、法库、高安等各大陶瓷产业,还通过自封或者外封为“陶都”、“瓷都”,着力打造陶瓷总部,提升影响力。
  如何将目前的简单规划加“总部基地”变为“总部经济”,成为了关键点。故而,只有将那些落后的产能淘汰和搬迁出去,而将优质的产能、优质的企业保留下来并扶强做大,成功的打造“佛山陶瓷”区域品牌,才能使总部经济有所依托,为总部经济创造落地生根的土壤,并由此聚拢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的优质产业要素向佛山聚拢,这才是佛山发展总部经济的出路所在,才是迈进国际建陶之都的根本。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模式 | 会员中心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商务合作 | 版权申明 |